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對於統一和味全每股盈餘的分析

這是剛打完,熱騰騰的報告唷~~~
EPS作為投資人評估公司績效的指標之一,因它展現了各公司最終的獲利表現,以及營運情況。本組選擇統一和味全兩家公司,以每股盈餘為比較基準,作更深入的探討。
本組選擇四年(民國97年度至100年度)各季每股盈餘為基礎資料,選擇四年是因96年度兩家公司資訊皆不齊全故作罷。資料來源分別從兩公司財報中,選擇稅後的稀釋每股盈餘。稀釋每股盈餘考慮到增資後,分配個股的盈餘下降,比基本每股盈餘更能表現公司實際的獲利能力,而選擇稅後更是考慮到投資者實際配得的價值。但值得一提的,在味全的財務報表中,並未有稀釋每股盈餘,在此限制下只能採用基本每股盈餘。使用的財務報表也不盡相同,統一企業的資料來源本組選擇母子公司合併報表,以便更全面的評估,而味全公司則因只有母公司報表較完全,故只單採母公司獲利能力。
以下兩圖為資料整理過後得出的折線圖:



整體而言,統一企業的獲利能力高於味全公司,兩家股利分配也有有趣的差異。統一集團在第三季時獲利較高,而味全經常維持第一季和第三季的每股盈餘相同,實際上味全的兩季淨利確實也相差不遠。統一集團的獲利可以從圖中窺知一二,通常第二季表現皆遜於第一、三季,而第四季更經常是年度最低點。味全也呈現相似情況,除了第四季有時能高於整年度。思考其中原因,食品產業的旺季通常集中於中元節、中秋節以及過年,恰恰表現在第一、三季亮麗的表現上,可以說這兩家食品產業第一至三季表現十分相近。
兩圖中,令人感到奇異之處不外乎99年度味全突然飆升的每股盈餘,以及統一集團於97年度呈現負值的每股盈餘,正是上述未提及的第四季特異的表現。先說明統一集團的特別現象,這些資料數值的計算方式是由後季每股盈餘減去前一季盈餘,得出的差額代表這季能分配給投資人的盈餘為多少。所以呈現負值,只是代表統一集團在97年度第四季獲利為負,可能原因為受到金融海嘯波及,許多投資失利,顧客消費量減少所致。而味全集團特別的第四季,有可能是受到經理人操控(於其他部份探討)或是在年末時未發現值得投資的對象,而將盈餘分配給投資人,並不一定代表味全集團獲利突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