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

文學的意義

 這篇也沒要說甚麼大道理,就一點自己的感觸而已。


大學主修了社會學,理論中熱烈高昂的理想沖淡了我對文學的嚮往。研究越多理論,越覺得當初下筆寫風花的自己是如此浪費生命與時間。甚至,連一篇散文都無法創作了。思想上已經朝向極功利的凡事必須有其意義否則不得為之,這個想法延伸到了落筆、談話與互動。落筆若無法有益於社會即停,話語若無法造成改變即靜,互動若無法產生互惠即離。這樣的我,獲得的評價自然是冷漠且嚴苛的。

進入職場,這樣的冷漠跟嚴苛讓我保持極度高效,工作表現上屢屢完美達成任務。我覺得我像個殺手,也像個工廠中的機械手臂,一切事務在我眼前被解構成一絲一縷、按部就班的進度清單。雖然是公司的愛將,在同事眼中卻是一個無法信任的人。自然,我能理解,畢竟對我而言這辦公司就是一個工廠,我是一個機械手臂,他也是,她也是,又何須信任呢?

近日,圖書館推出了旅行書展的活動。檯面上崇山峻嶺、陽光海景、明媚農園把日光燈冰冷無聊的慘白都調淡了些。每次借書,我都喜歡繞著圓形的檯面一圈,假裝自己走完了七大洲三大洋,翻翻看看激起對未來旅程的渴望與熱情。

突然一本米白的書面跑到我的指尖下,滑而不亮的書封是我最喜歡的歡迎式之一。仔細一瞧,喲,竟然是少女時代讀不懂的朱自清所著。書封上有幾群漸層紫的直線,形容得很無趣,因為這第一印象是「奇怪的直線,破壞了書封的典雅平衡」,雖然現在瞭解了含意,但我還是想完整表達當時的心聲。看完了紫線群,注意到了書名 [倫敦雜記],恰好歐洲一直是心中想仔細探索的國度。秉持著借閱不用成本的心態,將這本內頁已泛黃的薄片小書拎回家。

少女時期我不懂朱自清,他的浪漫,他的人生,他的文字,他的背影就像霧,霧中模糊的人影是老師的講解,講解是個輪廓卻沒有溫度。我不懂面對橘子的眼淚,也不懂荷塘旁一無所有的先生。他就像是民初時代名人堂中模糊的一張肖像。和他相比,我更願意記得為愛失事的徐志摩,為沾血饅頭吶喊的魯迅。

今夜凌晨,下著雨,雨聲敲敲滴滴的讓整個夜晚沉靜無聲。安靜,所有人聲都融進雨中,那些夢囈、呼嚕都隨地表逕流匯入地底。時光好像也停了,剩我在桌前將藏書一本本的掃描歸檔,欣賞著一點一滴匯流成的個人書房。[倫敦雜記]靜坐在左手旁,它典雅、沉靜卻又不時透露著焦急。我如同在後花園賞玩的帝王,而它便是冀望脫穎受寵的佳人。它肯定不是位列妃嬪的一員——畢竟妃嬪可是要花大價,才能從店家手中接過包裝完整、仔細封裝、嶄新平整的黃花大閨女,一進門也得仔細登陸名冊的。可憐[倫敦雜記]收藏在圖書館書架上隨著時光逐漸泛黃,書頁吸收了濕氣也變得蓬鬆軟潤,宛如步入中年,它也喪失了它的青春,輾轉在有緣人的手中,與之共舞或迅速見棄。捱不住它期盼的神情,我想著隨手翻閱一下,休了它的小心思。沒想到,它以沉澱超越半世紀的溫潤,潤澤了我乾枯的文學。

朱自清君子的翩翩就在那字裡行間。我可以看見朱先生扶帽致意的微笑,我可以看見朱先生踏著輕快腳步身著正裝的踏進戲院,我可以看見朱先生面對文化差異的靦腆與洞察。朱先生從霧裡走出,他輕靠著桌沿同我說著旅行的見聞。我似乎能聞到他身上的書香和墨香,那必是醇厚溫潤沉著如凝玉般。這瞬間,我必須相信文學是有其意義的。否則它又怎能乘載著朱先生跨越時空和我相遇,又怎能在我封筆十五年後為了這份感動夜半不眠孜孜矻矻的碼字呢?

一次次的悸動,就是文學對我的意義。

感受前人的心跳,環抱作者的靈魂,因而感到精神的豐足,這就是文學對我的意義。

沒有甚麼道理,也沒有甚麼理想,真實享受這一刻的生命,那便是[我在]的最終意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